我院24级研究生于3月12日上午在建树楼205教室成功举办了“传播+”研究生读书会2025年度第一期。本次读书会由2024级研究生涂丹主持,我院蒋洛丹老师、王萌老师、任占涛老师受邀参加。

主持人:涂丹
同学分享

主讲人:张孟霞
张孟霞同学分享的书目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首先,她通过介绍布尔迪厄的学术背景,向大家解释了这本书的理论背景及其重要性。其次,她对布尔迪厄的“场”“资本”“习性”三大核心概念进行了详细讲解。她指出,场是由不同的社会位置之间的权力关系构成的网络,个体的行为受到其在场中的位置和资本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影响。不同类型的资本形式可以通过社会机制相互转换,构成社会竞争和阶级再生产的重要基础。接着,她指出,教育系统通过文化资本的筛选机制,使得上层阶级的文化资本能够顺利转化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从而保持社会地位的再生产。最后,她以“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转换机制”为切入点,展示了布尔迪厄理论的现实意义,并指出同学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多关注教育公平、文化传播与再生产热点问题,为乡村振兴、消费升级与全球文化竞争提供中国方案。

主讲人:张萌萌
张萌萌同学分享的书目是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首先,她从通过溯源涂尔干社会学的整合理论与戈夫曼的拟剧互动理论,揭示了微观互动仪式与宏观社会结构的内在关联,指出集体情感能量作为社会凝聚力的生成机制。其次,她针对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核心框架进行分析,向同学们分享在情境共在、排斥局外人的边界设置基础上,通过情感连带与节奏反馈形成集体兴奋,最终产生群体符号、道德规范与情感能量等仪式结果。她表示从微观的互动仪式中产生的共同焦点和情感共享,是集体行动得以发展的基础,个体的情感投入和参与感,通过互动仪式链可以转化为集体的力量,推动社会变革和公共议题的发展。最后,她以学者费芩芳、王寿铭的论文《互动仪式链视域下青年红色网络教育研究——基于网剧<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分析》为例,论证了数字时代互动仪式链在青年价值观形塑中的三重作用机制:技术赋权下的情境共建、情感能量传导下的意义共构、文化符号再生产中的价值内化,从而为网络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理论范式与实践路径。
热烈讨论
在分享过程中,与谈人宋思源、刘瑶、涂丹、郭亚杰同学分别针对两位主讲人提出的问题踊跃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一些独特的思考视角,也让同学们对书籍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与谈人:宋思源
针对“结合实际案例(如成功的KOL、网红、艺术家等),他们是如何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本来实现经济回报的?”这一问题,宋思源同学以董宇辉为例,探讨了知识型文化资本的商业转化。她认为在文化资本构成方面,董宇辉的身体化资本是深厚的文学素养、双语教学能力、新东方名师经历。客观化资本是直播中的诗词讲解、历史典故输出、知识付费课程。象征资本是“文化带货”标签、知识普惠倡导者的形象。她指出在转化路径上董宇辉侧重以内容赋能商品、IP跨界合作、流量反哺社会资本从而实现资本的另一种形式转化。总结下来,她认为核心逻辑是知识资本→内容流量→商品溢价→社会信任→经济收益闭环。

与谈人:刘瑶
针对“雷军小米SU7 Ultra线上发布会直播与线下的聚集发布会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刘瑶同学认为线下发布会通过具身化互动场域建构了高强度情感共同体,其封闭空间设计、多模态符号互动系统及物理邻近性,促使参与者形成强身份认同与集体亢奋状态。但受制于时空局限与准入门槛,导致传播势能呈现逐渐衰减特征。相较之下,线上直播依托数字平台建构了分布式互动网络,通过实时弹幕交互、数据可视化及用户生成内容的传播,形成了跨地域的弱连接情感共振。尽管存在感官刺激不足导致的浅层情感投入,但其分布式传播结构可实现话题标签的广泛扩散。刘瑶同学指出,线下场域通过物理隔离形成排他性边界,虽有利于强化群体归属感,但传播半径受限;线上场景凭借数字技术突破时空壁垒,通过算法推荐与社交链式反应构建了新型传播场域,二者共同构成"强情感-广传播"的互补型互动仪式生态。
针对“以歌手方大同去世引发的‘数字哀悼’为例,分析‘数字哀悼’是否能代替传统葬礼?”这一问题,涂丹同学认为不完全能。首先,传统葬礼的哭泣、悲伤、共同沉默等具身化互动,是“数字哀悼”难以复制的高密度情感纽带。其次,传统葬礼的物理空间往往被赋予宗教或文化意义,其庄重的氛围能强化仪式的神圣感,数字空间的碎片化可能会稀释情感浓度,甚至引发“表演式哀悼”。最后,数字空间打破地理限制,允许更大规模、更持久的群体聚集,形成传统葬礼无法实现的“超时空共同体”,粉丝通过文字、图片、音乐等符号模拟身体在场,部分弥补物理缺席的遗憾,并且可以通过评论留言、作品转发等行为延长情感能量的积累。

与谈人:郭亚杰
针对“以歌手方大同去世引发的‘数字哀悼’为例,分析‘数字哀悼’是否能代替传统葬礼?”这一问题,郭亚杰同学认为“数字哀悼”仪式存在限度问题,线上的悼念是现在互联网背景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正常情况下可以在线上表达思念,但数字空间难以限制参与者身份,局外人界限不明显,并且线上悼念的“去身体化”特征使参与者缺乏“共享的情感状态”难以形成线下仪式中的情感连接和身份归属。同时,在大范围的朋友圈、视频评论区等社交媒体上进行悼念,可能会导致无关言论侵入,容易破坏悼念的严肃性。
老师点评

领读人:蒋洛丹老师
针对《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这本书,蒋洛丹老师认为“场”是独立于个体意识和意志之外的客观关系网络,在这种场域中,文化资本的作用尤为关键。首先,她认为布尔迪厄对文化资本的分析非常透彻,将其分为具体化、制度化和客观化三种形式。其中,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教育在文化资本传递中的重要作用,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就是在接受和积累文化资本。学校作为文化资本再生产的重要场域,不仅传授知识,还在塑造品味和行为规范,这正是学校教育最有意义的部分。其次她认为布尔迪厄的理论贡献在于拓宽了资本的内涵,文化资本不仅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总和,更深化了人们对文化资本社会化的认识。最后,她认为布尔迪厄的研究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在现实层面,文化资本在文化产业、非遗文化保护和全球化文化价值生成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相辅相成,文化的独特性在国家文化品牌、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塑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层次、多领域的文化产业模式,将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针对《互动仪式链》这本书,蒋洛丹老师通过整合社会分层理论与互动仪式框架分析,处于不同社会层级的行动者,在互动仪式中呈现差异化的参与模态。具体变现为:话语权分配遵循符号资本存量原则,高地位群体通过文化资本优势主导互动焦点设定;情感能量获取效率与身份符号转化能力呈正相关,边缘群体易陷入低情感能量的负向循环;群体团结的生产受制于社会资本分布,中心群体通过仪式主导权强化符号边界的排他性。蒋洛丹老师认为,互动仪式链理论将微观互动与宏观结构进行动态联合,构建起群体团结生成机制的双向传导模型,这不仅为理解社会交换的符号化转向提供新视角,更揭示社会互动中隐蔽的权力再生产路径。

领读人:王萌老师
针对《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这本书,王萌老师向我们详细讲述了布尔迪厄的研究背景与时代环境对其理论体系形成产生的重要影响。首先,她认为布尔迪厄生活在法国“后现代”时期,但其写作风格和理论架构仍然偏向于传统主义理论,批判性与结构性兼具。她指出布尔迪厄的理论对社会学、传播学、艺术研究、文化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影响。例如,艺术场中的印象派画家莫奈对传统欧洲艺术形式的颠覆性创新,就是资本和场域互动的结果。其次,她指出在传媒领域布尔迪厄探讨了电视、媒体如何通过资本运作来合法化自身,塑造社会话语权。同时她认为该理论还可用于解释华人群体在美国的社会流动机制、乡村文化资本的激活、媒体如何通过内容扩大自身社会资本等现实问题。最后她认为该理论为年轻人提供了新的思维框架,帮助他们理解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尽管布尔迪厄的理论体系庞杂,但概念清晰、逻辑严密,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权力机制。青年群体在面对现实问题(如社会阶层、文化资本积累、传媒结构等)时,可以借助布尔迪厄的理论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针对《互动仪式链》这本书,王萌老师提出互动仪式链解析群体行为,在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下,可以在文化旅游、广告策划等多领域进行研究。王萌老师通过清明上河园的符号可读性场景化建构,形成文化记忆的传播链条与符号资本化认同;非遗技艺展演的主客具身化实践,经由工艺操作同步、感官经验共享等仪式过程,促进游客的在地归属感生成;景区NPC的历史情境嵌入策略,借助服饰符号、行为拟态等非语言互动,触发高强度情感能量共振,并通过集体聚焦机制实现文化遗产的具身认知。王萌老师认为,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情感能量传导、共同关注焦点与符号再生产等核心维度,既能解释微观互动中的意义生产,又能揭示宏观层面的文化认同建构,为文化旅游、广告策划等领域的仪式化实践提供可操作的范式参照。
关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这本书,任占涛老师认为布尔迪厄的理论突破了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单一视角,但没有马克思理论视野更深入,他是一名保守主义革命者。但他指出资本理论在中国农村问题中具有现实意义,中国农村面临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不均衡,农民无法享用高质量的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资源,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国家通过土地改革和政策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农民在经济资本之外也能享有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在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为理解农村社会结构和资源分配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工具。在读书和理论学习的态度方面,他指出研究生在阅读理论时应深入理解书中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而不是仅停留在表面。理论研究需要结合现实背景,理解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才能更好地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
针对《互动仪式链》这本书,任占涛老师建构了企业管理的三重仪式化实践框架。首先,在组织凝聚力维度,通过团队符号化实践与仪式化展演,形成具身化的情感能量传导机制,实现成员身份认同的强化与群体团结的符号再生产。其次,企业文化建构层面,运用关键节点与日常互动的周期性嵌套设计,结合组织符号的迭代更新,构建高频情感能量交换机制,推动文化认同从离散态向稳态转化。最后,在员工激励系统中,采取物质资本与符号资本的双轨互动策略,通过仪式化表彰形成高情感能量回报闭环,有效激活个体能动性。任占涛老师认为,互动仪式链理论通过情感能量的动态流动机制,解释微观互动中的个体行为动机和宏观社会结构的生成逻辑,这种微观——宏观的双向解释力,使其成为当前跨学科研究的重要理论工具。
最后,在本期读书会的圆满落幕时,也开启了本年度读书活动的大幕。“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本次读书会不仅为我们搭建了知识共享平台,更培育了持续阅读的种子。愿我们永葆赤子之心,在书海中追寻智慧之光,让阅读成为生命最美的姿态。感谢所有老师、同学们的参与,我们相约下期,敬请期待。
(初审:任占涛;复审:陈海峰;终审:方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