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4级研究生于3月20日下午在建树楼205教室成功举办了“传播+”研究生读书会2025年度第二期。本次读书会由2024级研究生郭亚杰主持,我院沙家强老师受邀参加。

主持人:郭亚杰


同学分享

主讲人:杨博涵

杨博涵同学分享的书目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首先,他通过一段开场白讲述人们对于什么是艺术和什么不是艺术的思考引入本雅明的作品,然后简单介绍其生平和学术背景。接着通过详细解释机械复制技术和灵韵、艺术的原真性消失、仪式功能向政治功能转向、艺术的膜拜价值让渡给展示价值、摄影与电影的机械复制以及纯艺术与战争美学这几个核心命题,系统清晰地展示了本雅明的学术观点。接着,他提出了批判性思考,指出机械复制打破艺术垄断,推动文化民主化,但需警惕“虚假民主”——算法推荐可能制造新的文化霸权;短视频平台会通过情绪化内容煽动群体极化,消解理性批判空间,艺术的去政治化导致资本将批判性艺术收编为商品,并列举了切·格瓦拉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接着,他针对本雅明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考,包括数字原住民艺术接受心理分析以及本雅明理论与第九艺术的关联研究,展示了本雅明理论如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最后,他展示了目前学界对于灵韵的研究,通过《人工智能与灵韵重现》、《流动的“灵韵”:当代青年的城市漫游与生活共同体建构》、《跨媒介灵韵转移、共同体微观叙事与牧歌美升华——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三篇论文解释了灵韵这个概念的新诠释以及新的发展方向。


主讲人:曹旭

曹旭同学分享的书目是丁荣余、卜安洵两位学者的著作《数智经济生态圈》。首先,他通过介绍该书籍的学术背景,向大家解释了此书对于同学们理解数智经济本质理论的重要性。其次,他对数智经济的初现特征、数智经济理论概念、数字经济演进三阶段和数智经济三大构想进行了详细讲解。他指出,数智经济是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数字经济的高阶形式,能够带来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数智经济与数字经济存在着递进、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接着,他指出数智经济的形成与演进是数字技术创新、数字技术产品化和商业化、数字技术产业协同创新、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及数字社会治理制度构建与不断完善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关于数智经济生态思维,他解释了利众思维、创见思维、共生思维的内涵,这些思维基于人类“根思维”,反映了农业时代到数智时代的思维转变。最后,为了更直观地展现数智经济在实践中的应用,他以2024年小米与京东的全面战略合作为例进行分析,从“人、货、场”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小米智能生态的构建,同时也指出双方数据共享可能带来数据泄露、隐私侵犯、数据准确性等问题。此次读书会,他对数智经济的全面解读使参会者对该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大家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主讲人:尚羿

尚羿同学分享的书目是美国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和美国哲学家马克·约翰逊创作的语言学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首先,他通过“新冠、疫情、战争”引入隐喻的主题。然后对什么是隐喻做出解释,隐喻并非只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人类思维过程的一种机制,是架构具体和抽象的桥梁。接下来,他对隐喻是如何被形塑的展开讲解,通过具身认知和架构理论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解读。核心理论介绍过后,将本书《娱乐至死》中的“媒介即隐喻”进行连接,更好地解释了隐喻与传播的关系与其社会功能。接着,他分享了书中隐喻的三种基本类型:“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丰富了我们对隐喻的理解。在对隐喻的功能进行解释中,他分享了《疾病的隐喻》,在这本书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艾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最后,通过分享《战争隐喻、国家身体与家国想象——基于语料库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隐喻研究》这篇论文,与我们共同学习,加深了对隐喻与新闻报道联系的认识,拓展视野,学习论文写作的新方法与新角度。


热烈讨论

在分享过程中,与谈人郭亚杰、王俊洋同学分别针对主讲人提出的问题踊跃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一些独特的思考视角,也让同学们对书籍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与谈人:郭亚杰

针对“抖音短视频是否彻底消解艺术灵韵?”这一问题,郭亚杰同学给出了辩证的回答。一方面,他认为抖音短视频对于艺术灵韵确实带来了打击,抖音的“15秒快感机制”强化了瞬时刺激,用户通过快速划动消解了艺术品的时空在场性,并举例古典音乐被剪辑为高潮片段配以风景画面,其历史语境与情感厚度被压缩为视觉快餐。另一方面,他认为灵韵会以另一种方式重生,抖音的UGC机制部分实现了本雅明期待的“大众艺术民主化”并给出例证,非遗传承人通过短视频展示油纸伞制作过程,用户通过弹幕提问、线下购买参与文化再生产,形成“数字仪式”中的新型灵韵——基于互动与共创的“即时即地性”。

与谈人:王俊洋

针对“抖音短视频是否彻底消解艺术灵韵?”这一问题,王俊洋同学结合自身经验给出了回答。她认为抖音短视频并未彻底消解艺术的“灵韵”,而是以技术赋能的姿态重构了灵韵的存在形式。本雅明提出的“灵韵”指向传统艺术的独一无二性和膜拜价值,而抖音的碎片化、互动性创作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时代的艺术民主化进程。她指出,短视频的即时性、低门槛和算法推荐机制固然削弱了传统艺术的深度与神圣感,平台批量生产的同质化影像和“劣质图像”通过美颜滤镜的精致化修辞,让艺术体验滑向表层感官刺激;但另一方面,抖音也催生了新的“互动美学”——用户通过拼贴、模仿和二次创作,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艺术符号。因此,她认为抖音的“灵韵”并未消亡,而是以流动的、去中心化的姿态融入大众日常,成为技术时代艺术祛魅与返魅共生的矛盾体。

老师点评

领读人:沙家强教授

针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这本书的讨论,沙家强老师赞扬了本雅明对于社会观察的细致深入,指出其理论具有预见性,同时给同学们介绍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如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让同学们了解了这些批判学派学者的经典理论。此外,对于“灵韵”这个本雅明的经典概念,沙家强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说明了灵韵这个词的演化趋势,以及对于灵韵进行本土化诠释,使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刻理解这个一百年前的舶来词。对于同学们在今天的读书会上围绕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展开了丰富而深刻的讨论,他称赞道,既有对核心概念的精准解读,又能结合版画、戏剧、电影、非遗等具体艺术形态展开跨领域分析,展现了学术研究的多元视角,同学们并未止步于文本复述,而是尝试以当代艺术现象为锚点,激活经典理论的现实生命力。此外,沙家强教授还针对如何读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把书读薄,提炼出精华,并且指出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幸福,为同学们日后的文献阅读指明了方向。

针对《数智经济生态圈》这本书,沙家强老师认为该书深入探寻了数字经济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基础效应,从整体上思考并规划了未来数字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区域政府及企业部门数字经济建设实践提供了精准指导意见,也为学术界和教育界深化数字经济研究贡献了理论参考。此外,沙家强老师认为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养成写读书心得的习惯,要会读书、读好书,要学会通过书籍与作者进行内在的共鸣与交流。

针对《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沙家强老师认为这本书的中心很简单,但也十分振聋发聩:我们思维的本质是隐喻性的,并且我们的生活必要地建立在隐喻之上。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的学校、我们的二七塔、我们日常接触的新闻报道,这一切都是隐喻,作为新传的研究生,我们要认识隐喻与传播的关系,理解隐喻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最后沙家强老师再次提醒我们要在读书中思考,在读书后形成自己的读书笔记,沙老师用自己读书经历勉励大家多读好书,多用笔墨。

当书页间的墨香渐渐沉淀成思想的养分,本期读书会在真挚的交流与深刻的思索中圆满收官。正如朱熹所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场与智者对话的旅程,恰如注入心田的清泉,让我们在字里行间寻得精神的澄明与生命的丰盈。感谢所有老师、同学们的参与,我们相约下期,敬请期待。

(初审:任占涛;复审:陈海峰;终审:方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