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4级研究生于3月27日晚在建树楼205教室成功举办了“传播+”研究生读书分享会2025年度第三期。本次读书分享会由2024级研究生王俊洋主持,我院陈海峰老师、王萌老师受邀参加。

主持人:王俊洋

主讲人:涂丹
涂丹同学分享的书目是传播学界知名学者刘海龙老师的《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的书写与记忆》。她的分享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通过向同学们提问三个问题,引入主题——“被我们视为常识的传播学史,是否存在人为构建的痕迹?”正如福柯所言,历史叙事总包含着“有系统的排除”,而刘海龙教授的著作恰是以知识考古学的方式,对传播学系谱中那些“不可言说的沉默”进行重新打捞。接下来,她讲到了何为传播学中的“灰色地带”,即在宏大叙事中无法被归入非“黑”即“白”的分类体系之中的那些模糊的、暧昧的对象,是宏大叙事中被有意省略或遮蔽的个人事件。顺着这个逻辑,她继而分享了在阅读过程中几个书中印象较为深刻的部分。其一是在传播研究历史上的典型“灰色”人物——拉斯维尔。大部分人对他的了解仅限于5W和传播的功能观,但他的传播观念远比标签化的“拉斯维尔模式”或图像化的“5W”模式丰富的多。此外,她还分享了书中提到的“在天使与妖魔之间的哥伦比亚学派”和中国传播研究史前史。本次分享最终指向学术共同体的反思性自觉:当我们意识到所谓"学科常识"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时,便获得了重构学术史叙事的主体性。这种认识不仅具有知识论意义,更关乎学术共同体的伦理选择——是继续维护既定的叙事秩序,还是以福柯式的“谱系学”勇气直面那些被压抑的异质性存在?《重访灰色地带》给出的答案,或许正在于保持这种永恒的批判性张力。

主讲人:刘瑶
刘瑶同学分享的书目是知名学者赵月枝老师的《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她的分享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赵月枝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及代表著作,对《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这本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以批判的视角去解读世界传播体系、中国传播体系的事件和现象。接下来她先介绍了书中的基础理论,重点分享了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特点,对书中帝国主义时代传播体系的变革、西方的文化霸权理论以及传播研究的新视野“向东看,往南走”等内容进行了分享,作者从国家、社会、政治和权利等层面分析了当下中国和世界传播体系中的一些问题。最后,她向大家分享了赵月枝老师提出的“新地球村”和“全球乡村”,以乡村为平台进行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同学讨论
在两位主讲人分享的过程中,与谈人张孟霞、张萌萌分别对主讲人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积极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与谈人:张孟霞
针对“生成式AI”是否正在生成新的学术灰色地带,张孟霞同学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分析了当下生成式AI对于学术创作的影响。生成式AI已突破传统数据伪造的技术门槛,能够批量生成符合统计学规范的“完美数据”,生成式AI的初衷是帮助研究者生成数据、模拟实验结果,但它的“黑箱”特性却让学术不端变得更容易。一方面是AI会虚构数据:AI可以根据研究者输入的关键词或需求,生成看似合理的数据图表。例如,一位研究者可能因为实验数据不足,让AI补全数据,甚至直接生成从未真实存在的实验结果。这种情况下,AI成了“造假帮手”,而研究者可能因“依赖技术”而忽视了数据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是,篡改数据逻辑:AI还能通过分析已有的文献,模仿某种数据模式并生成“符合预期”的结果。比如,假设某研究需要证明某种药物有效,AI可能根据已有文献的结论,生成支持这一观点的数据,而忽略反面证据或实验漏洞。

与谈人:张萌萌
谈及“生成式AI是否正在产生新的学术灰色地带”,张萌萌同学认为,首先,信息泄露风险使得研究者上传的原始数据或学术素材可能被AI模型学习并生成内容,导致他人通过AI间接获取这些信息,而这种“数据迁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抄袭难以界定——当AI生成的内容与原始数据高度相似时,如何证明其来源是否合法或是否存在隐性侵权?其次,署名权的模糊性进一步加剧了学术伦理困境,AI生成的内容缺乏明确的版权归属标准,研究者可能将AI辅助成果包装成个人原创,或因无法标注AI的“贡献比例”而陷入学术不端争议,这种界限模糊直接动摇了学术研究的诚信基础;更棘手的是,传统查重系统因无法识别AI生成内容的“概率组合”特性,导致大量由AI拼凑的虚假论文或数据能轻易通过审查并进入学术数据库。
老师点评

领读人:王萌老师
针对《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学与文化分析》,王萌老师认为该书籍详细讲解了全球电信危机、中国电视发展、中国报业1980-1990年转型等传播领域的实践资料,可以加强大家传播学历史方面的了解。书中补充的国际传播体系变革的政策变化,可以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方文化。书中作者的观点表达很明确,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在论文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提供启示。其次,王老师提到我们分析某个事件或现象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事件,要注重对事件的动态追踪研究,更深层次地去理解。最后,王老师提到批判意识在今天仍然是很重要的,对于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等我们不应该只关注它的表象,要透过表象洞察背后权力关系。
针对《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的书写与记忆》这本书,王萌老师提到了书中的“从工业到文化产业”这一章的内容并进行了思考。从早期对文化产业的批判性审视,到逐渐将其纳入本土理论框架并展开系统研究,这一转变本质上是理论与社会现实互动的结果,根植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土壤与经济背景。书中提到的两位学者对文化产业的争议——一方强调其资本化、商品化对文化纯粹性的侵蚀,另一方则主张其作为现代文化传播载体的必然性——恰恰折射出理论构建无法脱离现实语境的深层矛盾。这种困惑恰恰提醒我们,学术研究的突破往往需要跳出理论的封闭循环,转而从历史进程的褶皱中、从具体社会关系的肌理里寻找解释的钥匙——正如文化产业的理论争议最终需回归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实践与经济模式中去寻找答案,学术探索的每一次困境,或许都是倒逼研究者深入现实、重新锚定理论坐标的一次契机。

领读人:陈海峰老师
针对《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陈海峰老师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评析,从多元的视角对《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进行解读,帮助大家理解书中的内容。书中内容有较强的时代背景,陈老师指出我们应该思考书中的理论是否可以解释当前社会热点现象,为同学们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陈老师启示我们对不同的研究领域要具备多方面考察的素质,为同学们对《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理解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针对《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的书写与记忆》这本书,陈海峰老师认为书中对传播理论的探讨或许难以直接回应当下的现实问题或提供即时的学术创新,但其价值恰恰在于展现了思想史写作的独特方法论——通过梳理理论脉络的演变,揭示学术观点的历史语境,为研究者提供了如何“解剖”理论生成逻辑的范本。陈老师进一步指出,类似《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这类著作同样延续了这种路径,它们共同启示我们:学术研究不仅要关注前沿理论的实践价值,更要学会在历史褶皱中辨识思想的来路与局限。此外,除了书中的知识,本书的作者刘海龙老师学术生涯中的批判精神也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即不回避理论争议,而是以历史视角呈现不同学术立场的碰撞与妥协,这种对思想流变的“考古式”分析,为理解学术传统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初审:任占涛;复审:陈海峰;终审:方雪琴)